疫情加速科技藝術發展 東九文化中心可越洋合演

過去一年疫情,文化藝術實體活動紛紛取消,實體展覽陷於停擺;康文署亦化危為機,籌備多項文化藝術活動,準備迎接疫後「百花齊放」的文化藝術新景象。康文署署長劉明光接受《星島日報》專訪時指,考慮到今年疫情反覆,實體及網上活動將「雙軌並行」,預計全年有六千多場實體活動及逾二百個網上節目,訪港節目亦有接近二百個;隨着全球近年大力發展科技藝術,康文署亦跟隨步伐,署方預告將於明年落成的東九文化中心會是本港首個科技藝術旗艦項目,具備頂尖設備,二○二三年正式啟用,屆時海外表演者可透過網上與本港藝團同台對戲,署方亦打算提供場地及支援予藝團「轉型」。記者:陳筠怡

隨着疫情有所緩和,文化界有望逐漸復甦。上任一年多的劉明光表示,疫情令去年很多實體節目要取消,署方亦隨機應變,增添網上元素,擴闊觀眾群,早在去年四月開始舉辦網上節目,除了將分散在不同平台的節目整合,後期亦開拍新的節目,以及設立康文署寓樂頻道「+101入門教室」,向市民分享運動、音樂等多個範疇的基礎知識,以及「互動+01」的網上項目,提供講座及博物館網上導賞團等,讓市民安在家中欣賞外,亦藉着節目提供藝團工作機會。

劉明光:今年六千場活動

視乎今年疫情發展,若情況有所改善,署方會按計畫安排一系列的展覽及表演項目。劉明光指,全年數目與以往相若,預計今年舉行六千多場現場演藝文化活動,表演方面亦有逾二百集綫上節目,當中不包其他藝術、體育方面。

訪港節目過往大受市民歡迎,外界關注疫情持續下可否如常舉辦。劉透露,今年訪港節目接近二百個,「邀請外國表演者來港難度會較以往高一些,有時表演團體未必來自一個國家,可能是來自不同地方的組合,考慮到各國有不同的防疫要求,再加上來港隔離二十一日,工作上比較困難。」

他指出,舉行展覽反而相對容易一些,「可能數人來港做安裝的工作,所以在疫情下,部分可以做到。」署方計畫下月在藝術博物館舉行為期五個月的「巴黎龐比度中心西藏品展」,以及隨後有關俄國沙皇皇室器具的展覽,期望未來舉辦更多展覽。

「東九」2023年啟用

去年《施政報告》提到,成立跨政策局專責小組推動發展藝術科技,包括將東九文化中心發展成先進藝文場地,將藝術與創新科技融合。早在一六年起興建的東九文化中心,原本預計今年啟用,劉透露項目最新預計明年落成,隨後進行內部裝修、添置設備及測試等,二三年將正式啟用,未來會是本港首個科技藝術旗艦項目,亦是科技藝術的發展基地。

對於中心啟用時間有所延後,他解釋疫情影響部分工程進度,如有些工程物料從內地購入,疫情下用較長時間才能抵港,並提到因防疫措施下,內地員工較難來港,單靠電話或網上聯繫都對工程有輕微影響,相信其他工程都遇上同樣的情況。

藝術科技對於外界或是新鮮事物,劉舉例:「簡單而言,未來很多表演不再需要如傳統般要搭背景板,日後而是運作用投影設備,將表演背景變來變去,觀眾會見到許多意想不到的表演背景。」科技更打破地域界限,將藝術透過網絡呈現於外地觀眾,劉續稱:「未來外國表演者在外國表演,同時他表演的影像可在香港現場直播,觀眾會見到香港藝人及外國藝人同場做對手戲及表演。」

協助藝團「轉型」

隨着藝術配套改善,當局亦明白藝團需要支援。劉明光指,很多藝團未必清楚藝術科技,因為以前比較做得少,現時都安排一些科技公司或者電訊商介紹外國例子可以如何進行,讓藝團知道可以如何去做,「署方擔當一個『配對』的角色,將兩者拉埋一起」,未來一、兩個月都有工作坊協助藝團了解多一些。他又透露,署方隨後陸續舉行的節目都有科技元素,如在展覽及表演加入擴增實境(AR),令表演團體陸續認識後,東九亦預留地方,如實驗舞台,讓藝團嘗試新的表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