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_album 2976,2977 | 300,250,2,15,crop,caption]
2013年12月
在臺北工作和生活的親身體驗,不斷衝擊着我對臺灣藝術文化的固有想像。臺灣人口有來自大陸各省各地,也有不同族群的原住民,小島復曾歷日治時期文化入侵,臺灣文化藝術發展成如今混雜獨特的面貌,還在不斷流變當中。在港的工作範疇以戲曲為主,我因此特別留意戲曲在臺灣的生態處境,觀看不同形式的歌仔戲演出及資料、與臺灣同仁討論以了解歌仔戲和其他戲曲表演在臺灣的發展脈絡。歌仔戲是臺灣主要地方劇種,其發展與臺灣政治文化動盪交纏,走着對比其他地方戲曲完全不同的路。臺灣人對歌仔戲表演發展狀態的論述毫不含糊,作為民間生活一部份的「外臺歌仔戲」、「電視歌仔戲」等形式自由多變,以娛樂為主要手段和目的;日治時期禁演傳統戲,藝人遂以「胡撇仔戲」作權宜之計,直接影響隨後歌仔戲的表演風格;後移入劇場演出的「內臺歌仔戲」製作逐漸趨向嚴謹,再發展出如今經過精心思量設計的「精緻歌仔戲」,有意識地表達創作背後的思考和訊息。單在臺灣歌仔戲中,已可看到因不同環境階段形成的不同表演形態同時存在,之間的關係雖有精緻與娛樂之分,但絕不等於認真和馬虎之別。另外,參與兩廳院各表演藝術類別未來節目企劃的「腦動會」,也令我印象深刻。走出冰冷的會議室,坐進溫暖舒適的咖啡店,同事們共同放膽想像臺灣表演藝術未來的面貌。自由誠懇的討論催生了出乎意料的創意與靈動。這對於習慣急促、壓力和規範的我來說,無疑是個刺激,希望有機會把經驗融會運用於往後的管理工作中。